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文明关注  文明力量  文化校园  道德财大  制度建设  创建体系  学校首页 
  文明关注
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
守望信仰的高山
雷锋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底色
新华社评论员: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新征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疫一线,绽放青春
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
文明过节倡议书
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文明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文明关注>>正文
 
WiFi时代 别让“深阅读”渐行渐远
2014-04-11 15:12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

阅读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一种至为美好的人生体验。随着WiFi信号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态势席卷生活的每个角落,随着电脑的便携化和手机的智能化,阅读变得无比简捷、丰富和多元,人们随时随可以“幸福地阅读着”。而且这种电子化阅读几乎已将从前那种“手不释卷”式的阅读方式挤对得无地自容——今天谁再在出行途中带本书来读可能会被同行者视为一种奇观——因为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你却捧着一本书阅读,这会让你的同行者有一种劳斯莱斯与老牛破车同行的不和谐感。

或许有人觉得,电子化阅读的出现正是给了全民阅读一股助力。殊不知,电子化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有着质的区别。电子化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

2013年5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8至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

电子阅读技术发源于发达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到的对阅读习惯的冲击却比那些发达国家更为强烈?为什么电子化阅读在我们这里更容易攻城掠地?诚然,电子书有其难以取代的优势,比如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但这些优势往往同时也造就了它的劣势——习惯于便利的超级链接,常常打断了深入细致的思考;过多依赖于搜索引擎,往往纵容了思想层面的惰性……这种阅读碎片化、思维平面化的倾向,导致的后果便是人们思维品质的退化。

最近,一篇有关日本如何成为“读报大国”的报道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在电子时代的浪潮中,日本民众为什么还能对纸质阅读保持忠诚?报道分析,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报纸绝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媒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日本报纸很看重读者的信任,一些地方报纸在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方面分外用心。另一方面,日本报纸很清楚,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迅捷,但也会让信息变得支离破碎,而报纸能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探究和反思。

此外,日本报纸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报感情”。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各大报社还将报纸引进中学课堂当教材,以扩大报纸的影响。

在这里,完全可以将“报纸”置换成“书籍”。如何让更多的人养成亲近纸质阅读、经典阅读的“深阅读”的习惯,日本报纸的一些做法对我们不无启示。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生活方式、阅读方式也同样是多元的,我们无须对电子阅读抱以偏见,但也不能对纸质阅读所面临的窘境无动于衷。而如何让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和谐共存,甚至让电子阅读促进纸质阅读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出版部门需要推出优质的纸质读物,保证图书和报刊市场“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国民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拒绝浮躁的、猎奇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努力克服阅读和思想上的惰性。而这,要依赖于全社会——尤其是家庭、学校以及文化部门的协同努力。“浅阅读”不应当成为我们阅读的主流方式。让国民更加亲近纸质阅读,也让纸质阅读能够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思维品质的提高——这是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

全民阅读,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WiFi时代,更需要摆脱芜杂、无效、无聊信息的困扰,好读书、读好书,让书香浸润我们的每一天——这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王淦生)

[打印]    [收藏]
上一条: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三)
下一条: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