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文明关注  文明力量  文化校园  道德财大  制度建设  创建体系  学校首页 
  文明关注
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
守望信仰的高山
雷锋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底色
新华社评论员: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新征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疫一线,绽放青春
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
文明过节倡议书
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文明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文明关注>>正文
 
礼 文明古流不可弃
2014-05-06 15:14   人民日报
[字号: ]

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通行于社会各个层面,自古就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如此丰富而成体系的礼,究竟要表达怎样的理念?有没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我们先来看经典中的两段名句。

一是《孝经》所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说,所谓“礼”,不过是一个“敬”字罢了。二是《礼记》开篇的“毋不敬”,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解释说:“行五礼,皆须敬也。”古人将社会上所有的礼仪归结为吉、凶、宾、军、嘉五类,习称“五礼”,孔颖达说,行五礼,必须怀有敬意。朱熹认为,“毋不敬”三字可以看作是全篇的总纲。由此可见,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要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古人为何要把“敬”特别提出来?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就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战胜恶劣环境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部落走向部落联盟,从社群走向国家,彼此分工合作,不断推动文明进步。而既然人注定要与他人一起生活,就有一个彼此如何相处的问题。是恃强凌弱、以多欺寡,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孔子把“仁”作为最高境界的道德,认为内心有仁爱,举止必然恭敬。《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内心的敬不丢失,待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君子境界。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子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内心秉持的理念不同:“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内心念念不忘的是仁与礼,所以他能爱人、敬人。

中国自古以道德立国,道德与礼不可分离,甚至可以通过礼来观察德性。《左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下军佐臼季出使,经过冀邑时,看到一位叫冀缺的人在田间耕耨,妻子正给他送食,荒郊野田之中,两人相待如宾。臼季非常感动,把冀缺带到宫里,希望晋文公任用他。文公问理由,臼季答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意思是说,敬是诸种美德的萃聚。能恭敬待人者,必是有德之人。治民,要有德性,所以请您任用他!

人是情感的动物,而情感需要交流。内心对他人的尊敬,只有藉由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清晰地感受到,例如拜揖、礼让等肢体动作,敬称、致敬、答谢等文字语言,仪式、席位、次第等场景安排。礼的功能一是便于大众学习与践行,在总体上将中华民族的道德与文明水准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孔子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正是这个意思;二是可以整齐风俗,提高全社会在文化上的认同,并在深层次上形成民族凝聚的向心力,这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民族而言,意义不可低估。

中华文明历来高扬人类的普遍之爱,强调以礼待人,引领社会向上。《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而把对方放在受尊敬的位置。即使是背负肩挑的小贩,也一定有做人的尊严,同样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可见,中国人所说的爱,是排除身份等级的普遍之爱。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遵行于此,从而成为最善良、最文明的民族之一。(彭 林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打印]    [收藏]
上一条:榜样力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郭明义
下一条: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三)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