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文明关注  文明力量  文化校园  道德财大  制度建设  创建体系  学校首页 
  文明关注
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
守望信仰的高山
雷锋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底色
新华社评论员: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新征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疫一线,绽放青春
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
文明过节倡议书
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文明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文明关注>>正文
 
方立天谈传统文化:中国的文明观
2014-07-08 15:16   光明日报
[字号: ]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深入、全面地阐述中国的文明观,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理念和新命题。

一、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命题。“互鉴”要求参照对方文明,吸取对方优长,克服自身短处,把文明交流推向深处,推动不同文明的丰富、前进。如佛教的中国化,即参照印度文明,让中华文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很好地印证了习主席“文明交流互鉴”命题的科学性。

二、揭示文明的本质特征,提出“文明和谐”的重要理念。习主席提炼概括了文明的三个本质特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三大特征最终落脚点放在包容上,包容是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平等共处的保障。“文明和谐”的提法为人类不同文明的相互关系指明了理想目标。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合一”,中国汇集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系佛教,都是“文明和谐”理念的最好例证。

三、阐述中华文明的特质,提出重视文化传承,更要勇于创新的重要观点。习主席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演变及其内涵,描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强调中华文明善于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同时也对其他文明作出了贡献。习主席多次提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创新是中华文明的本质要求,《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把真理的权威置于个人权威之上,倡导既要“如理如法”,又要“契理契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

四、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提出要让不同文明“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习主席的论述告诉我们,精神生活是中华文明、人生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方面,人类创造的各种古老文明,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代价值。当前中国科学技术水准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南沿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宗教最为兴盛的地区。这表明我国各种传统文化和传统宗教发挥了净化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当代中国人应该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构高度的精神文明。

五、演讲最后提出“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前进方向。全球化、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大趋势,这一发展不应是盲目的,应该有精神的指引和推动。习主席的演讲为中华文明和其他国家文明进步指明了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方立天)

[打印]    [收藏]
上一条:传统经典如何走进当代生活
下一条: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四)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