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文明关注  文明力量  文化校园  道德财大  制度建设  创建体系  学校首页 
  文明关注
春雷话剧社话剧《青春之歌》公演
我校举办“文物传声 不朽荣光”红色...
我校志愿者参与2025全球豫商大会和...
我校2025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暨青...
揭示中国之理的精品力作——读《中...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深化河南省...
“抵制网络谣言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
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
文明过节倡议书
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文明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校园>>文明学校>>正文
 
同舟逐浪启新程——学校深化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专题调研纪实
2025-05-29 22:50 文/郭大鹏 
[字号: ]

从周一到周四,连续4个下午15多个小时……5月19日以来,一系列关于深化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的专题调研座谈在综合办公楼六楼会议室陆续进行。

在改革全面落地近一年时间、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之际,这一座谈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在校的9位校领导全部参加,18位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列席,学生以及专任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岗干部等基层师生代表共80人逐个发言……

“改革一定是你我共商、共建、共享的双向奔赴。”校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的话开宗明义。

四梁八柱已经搭好,改革业已进入深水区。众人划桨开大船,“财大号”如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既需要掌舵者的经验智慧,更需要奋楫者和乘船者同舟逐浪。

“大家既是学校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成效乃至学校一切工作成效的检验者。”

“希望大家坚持问题导向,谈感受,谈问题,谈建议,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一场信息大交换、思维大碰撞、情感大联通就此展开——


“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变革,我们要换个活法”

为什么要推进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大势所趋,是学校发展的现实之需。

“原来学院每年也会安排两位专家来指导我们的国社科项目申报,但是每个老师最多也就受到两次指导。”“以前团队合作不足,我们教研室搞科研的老师不太多,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己干自己的,没有什么团队合作。”学科分散、壁垒森严、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老师们有深刻体会。

校学术委员会2023年关于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学术需求的调研报告中,学术方向来源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现实。91.1%的老师认为学术方向来源于个人兴趣,只有22.2%的老师认为来源于学校整体规划,而且有将近70%的老师认为没有得到多少专家的指导,也很少有学术交流和团队协作。

“改革之前,辅导员在学院里更像是救火队员,有时候很多杂事缠身。”不能专心学生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质量,这也是不少辅导员老师的难言之痛。

学科层次不高、教师职业发展受限、人才培养体系质量不高,改革启动之初就剖析出严重影响学校发展的这“三大痛点”,在师生的发言中得到印证,这也更彰显出改革的紧迫性。

形势逼人,不改不行。

“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也采取过很多办法,但是都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司林胜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和大家交流,“改革就是想系统性解决这些问题,它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即兴之作,而是我们聚焦发展之痛的一种主动变革。”

“改革的逻辑就是把学科建设真正作为龙头,来牵引我们的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改革。”“这个变化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协同性的,甚至我们说是重塑性的改革。”

对话交流中,大家对改革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共识进一步凝聚,对改革的担当也进一步强化。

“通过系统性的改革,我们要换个活法。”司林胜书记感触很深,也引发了全体财大人的共鸣。


“用改革的观点看待改革中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中的问题”

2024年末,学校从运行机制层面对学部、书院、独立建制学院以及大部进行过一次系统调研,对改革落地之后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摸排,梳理近200个问题,形成了136个研究课题,由师生组成课题组联合攻关,对改革中的问题师生“同题共答”,理顺了各项改革的运行机制。

随着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师生遇到的具体问题也陆续凸显。对此,学校党委有清醒的认识:“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会影响师生的体验感,甚至对改革产生质疑、误解,影响改革推进。”

所以这次座谈,一以贯之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首要原则,也是每场座谈时强调的重点。

司林胜书记说,“我们大家一起发现问题,一同出谋划策。”“调研会能够现场解决的就现场办理、现场解决,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我们各位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都会做好记录,下去研究,尽快处理解决。”

“《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期安排不太合理,建议通过学期分段的方式排课。”经济学部王小叶老师为此头疼了很久,她的建议也得到赞同:“可以这样排课,前9周、后9周分段,这样机动性更强。”

“学生给书院请假,上课的专业老师不掌握情况,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针对这个问题,相关部门现场领了任务:通过信息化系统,打通辅导员老师与上课老师的知情权、审批权。

管理学部王苗苗老师谈到学部“百业千企”跨学院调研团队赴胖东来商贸集团调研的事情,“这个很受欢迎。学校能不能给我们更多的一些支持,让更多的老师走到企业去?”

“走向企业确确实实很必要,学校层面会进行制度设计,合作发展部要出台关于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意见,让老师更多地走出去。”王苗苗的提议得到了现场回应。

系列座谈结束后,相关部门已整理出问题清单,解决这9大类32个问题,将成为学校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改革也带来新的矛盾。在第一天的学生层面座谈会上,学生代表“吐槽”最多的事情,就是按宿舍编的书院班级有不少局限性,“不利于本专业内的交流”“找男女朋友也没什么机会”。

隔了一天,辅导员层面的座谈会上,校领导就和大家一起集思广益想到了不少解决方案——

“书院的不同社区,学生性别要逐步调整开”“除了现在书院社区学生会组织以外,可以考虑建立专业的学生会”“一些特色活动可以打破书院限制,面向全校”“书院内部,班级也可以探索打破社区限制”……

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推进改革,这是早已被实践检验过的制胜之道。


“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就是要让学习者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这一理念早已成为改革共识。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自然也是改革的受益者。

对此,不少参加座谈的师生深有体会——

法学部魏丽丽老师和人文艺术学部苏扬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部制改革后,对科研的支撑比以前有非常大的提升。“学部对校内资源的挖掘,进而组织省内乃至全国资源对我们的指导,到最后学校层面的集训”“就这三个月内,有五个专家给我们上关于国社科课题申报的课程,受益的人次估计有小三百人。”

不少辅导员老师表示,“改革以后,我们的工作重心更明确,职能更加聚焦,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大部的同志也很有感触,“大部制改革后,原来部门间的协调转化为内部协调,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既立足顶层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更落脚于师生切身参与的体验与感受。司林胜书记问得很细:在学业规划、专业学习等方面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与学院、老师的沟通是否顺畅?

不少同学反映,改革后与书院老师打交道多,与学业指导老师的沟通并不经常,通过书院联系学院老师也并不方便。而另一边,任课教师也正在为学生与学院的疏远而感到焦虑。

针对“双向奔赴”落地效果不好的困境,调研座谈中也在探索一种可能:专任老师可以有两个身份,除了是所在学部学院的专业课教师,还要进入书院,承担学业指导、竞赛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去解决问题。

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兑现“自然转专业”承诺后,2024级专业确认申请被通过的1576名本科生,是最“显性”的受益者。

“这里面可能有跟风者,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可能,到大三正式学籍异动之前,可以允许他们回流到原专业。”用心用情,可见一斑。

越是中流击水,越是不忘初心——“如何检验我们的改革成效?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老师的职业发展。”


“积极构建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打破路径依赖,勇于探索,敢于改变”

如何积极拥抱改革?如何构建改革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必须深入思考、积极落地。

其中,“通”字诀便是大家认为要重点修炼的一个法门。

比如,课程通。关于共建课程组、课程团队,不少老师都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同一门课,工商的老师来给学生讲案例,我们计算机老师教学生开发程序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税法课程,法律部分法学老师讲,税务处理部分会计的老师讲。”

比如,骨干通。关于加强朋辈导师建设,张岚岚、陈彤等辅导员老师提出“区分学术竞赛类、就业创业类、考研考公类,根据专项需求组建朋辈导师团队”“跨书院建立各专业的朋辈导师团队”等更多操作层面的设想。

比如,信息通。关于科创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提质增效,研究生阮雪分享了跨学科同学组队参赛的体会,本科生张毅提出的“建立基于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互选信息平台”,则给出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参考。

“转”字也是摆在师生面前的现实课题。既要转思想、转认知,也要转自身定位、转互动方式——

对同学们而言,当学校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如何摆脱以往的成长依赖、思维惯性,实现从“适应性学习者”到“主动性探索者”的转变?如何积极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做好学业规划、履约自己的“成长清单”?

对专业老师而言,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改革教学范式、升级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教书育人中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关系?如何在做好学院里的专业导师的同时,也做好主动融入书院的育人导师?学部制背景下如何“攀峰”“登峰”?

对辅导员老师而言,落实“管理即教育,日常即成就”的理念,工作场域场景从具体的“管理坐标位”向广阔的“成长坐标系”转换后,如何完成“育人幕后配角”到“育人主场主角”的转变?如何整合育人资源、创新育人载体、加强协同育人?

对管理岗干部而言,如何进一步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实现从“事务执行者”向“改革协同者”的转变?如何做好“指挥员”“协调员”、进一步激发“全面协同”的乘数效应?

改革的洪流中,每个人都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打破路径依赖,勇于探索,敢于改变。每个人都转得快、转得好,学校就能实现“华丽转身”。

除了“通”和“转”,还有“实”“细”“沉”“融”等利于改革的思路涌现——

“不合适的规定要及时改,原来考虑不周,不能为了面子坚持。”这是“实”的作风。

“适当延长试听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课程后来做出更理性的选课决策。”这是“细”的态度。

“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宿舍,对新的做法进行跟踪式观察。”这是“沉”的姿态。

“第二课堂也算学分,与第一课堂的学分结合起来。”这是“融”的智慧。

师生躬身入局,改革底气更足、成色更亮。主动思考改革、参与谋划改革,正逐步成为全校师生的行动自觉。


“大家都忙起来了,这就是改革后的新常态”

改革推进至今,“忙”是全校各单位的共同感受。有老师坦言,“以前我自诩自己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现在我感觉自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确实多了很多工作。”

对此,司林胜书记深有同感,“大家都忙起来了,这就是改革后的新常态。”

忙是步履不停。既要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还要参与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必然带来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忙是职责使然。随着机构职能的优化整合,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都成为改革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忙是蜕变之路。面对改革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要靠勤学苦干来补齐知识储备、方法能力方面的短板,这是成长蜕变的必经阶段。

但忙,忙出了工作效益,忙出了师生感情,忙出了改革活力——

辅导员李陶老师说,“近两个月我和140名学生谈心谈话,忙得脚不沾地,但听到学生们说找辅导员更方便了,课余生活也更丰富了,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获得了成就感。”

科研发展部程传鹏副部长表示,“更忙了,也更充实了,因为工作更有目标、更有规划了。”

城乡规划学院黄继磊老师说,“这两年很辛苦也很快乐,我的研究方向算是交叉方向,在高地学科里面能找到问题了,也能找到跟自己贴合的方向了。”

一言以蔽之,“忙”得充实。

“2023年我们启动了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目前应该说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建设也在深入推进。”最后一场座谈会持续了4个小时,司林胜书记全程没有离开座位半步,大家发言完毕,他在总结时说,“我们的改革不会一路坦途,一定会有泥泞和荆棘,也不会深水静流,一定会有激流和风浪。”“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改革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当时钟拨回到这场改革的启动之年,回到2023年11月18日庆祝学校建校75周年大会的现场,正在播放的学校简介视频《大道行远》里,那句旁白如此响亮——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审核:丁勇;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

[打印]    [收藏]
上一条:“粽”享甜蜜!校工会组织开展包粽子迎端午活动
下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