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文明关注  文明力量  文化校园  道德财大  制度建设  创建体系  学校首页 
  文明关注
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
守望信仰的高山
雷锋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底色
新华社评论员: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新征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疫一线,绽放青春
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
文明过节倡议书
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文明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文明关注>>正文
 
节制是良好品德(大家手笔)
2015-11-16 10:35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6日 07 版)
[字号: ]

所谓节制,是指在理性的指导下,对利益、欲望、情感等进行控制、调节,使之合理、得当。一个懂节制、能节制的人,必然是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受人欢迎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人。

节制作为一种良好品德,首先表现为对利益取舍的节制。我国自古就重视义利之辨,强调人面对利益时要以道义为指导和准则,作出正确取舍。这便是先哲常说的“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取所当取、得所当得,而不可苟取妄得。对利思而后取,便是在利益问题上的节制。节制其次表现为对欲望的合理调控。我国古人在重义利之辨的同时又重理欲之辨,强调人以社会准则和道德理性为指导,对欲望进行节制。先哲认为,只有以理导欲、以理节欲,才能使人的欲望得到正当、合理的满足,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这便是荀子所说的“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中外历史上都不乏纵欲失德、纵欲败事、纵欲亡身的事例。节制还表现为对情感、情绪的合理调控。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但必须使之“发而皆中节”,恰当地表露、释放,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个喜怒无节、动辄失控的人,不仅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往往会误事、伤身。此外,节制还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有节,生活、工作有序有节。

节制并不是遏制、束缚个性,相反,惟有懂节制、能节制,才能使个性在社会准则许可的范围内得到正常、健康发展。节制也不是提倡做一个生活枯燥乏味、刻板拘谨的人,更不是让人无所欲求、走向禁欲。节制要求人有节、有度,“从容中道”,恰到好处。在这方面,孔子堪称楷模。孔子是一个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生活丰富多彩的人,又是一个很有节制的人。据《论语》记载,孔子不仅好饮,而且饮酒不限量(“酒无量”),但他从未酒醉失态,更未曾因好酒而酗酒乱性(“不及乱”)。他既能“从心所欲”、高度自由,又能言行举止“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懂节制、能节制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显然,节制与个性自由、愉悦生活并不对立。

节制的反面是任性、放纵、无度,它们是人失去理性约束、放松自我管控的表现和结果。理性是人生航船之舵。人们一旦放松以至失去理性的引导、约束、管控,走向任性、放纵,就会遭致诸多危害。从小处说,许多慢性疾病往往是由饮食起居无节制引发的;从大处说,不同性质的犯罪行为大都由任性、放纵发端。一旦放纵到恣意妄为的程度,就会置社会准则于不顾,以至违法乱纪。在人生中,理性只能不断增进、强化,而不可削弱以至丢弃。理性增强的外在表现,则是自觉的节制。

今天,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在这种大背景下,拜金主义抬头,一些人越来越自我膨胀,甚至丧失理性、失去节制,表现为任性、放纵、乖戾。这是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社会舆论有责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懂节制、能节制的人。社会的文明和谐有赖于社会有序,而社会有序则有赖于社会成员懂节制、能节制。提倡节制、养成节制的品德,应是建设和谐社会、文明国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节制作为一种美德,其全面养成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不妨先从上车排队、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暴饮暴食、不动辄发怒、友善待人等小事做起,逐渐养成习惯,进而形成一种品德。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教授)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下一条:爱无间 情相连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