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文明关注  文明力量  文化校园  道德财大  制度建设  创建体系  学校首页 
  文明关注
揭示中国之理的精品力作——读《中...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善用“大思政课”引领新时代青年
从新时代文化建设 探寻“何以中国”...
从思政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建功伟大时代
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深化河南省...
“抵制网络谣言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
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
文明过节倡议书
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文明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校园>>文明学校>>正文
 
我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
2024-05-12 12:52 文/郭大鹏 
[字号: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让全校师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一致表示,在推进思政课建设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用实际行动展示新气象新作为,不断开创学校思政教育新局面,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展现财大担当、作出财大贡献。

校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指出,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高校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深入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切实强化办好思政课的使命担当。聚焦政策引领,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思政课建设工作,建立了“四个优先倾斜、一个优先配备”的政策保障机制。聚焦队伍赋能,以“六要”为标准,配齐建强专职教师队伍,通过青蓝导师制、手拉手备课会、结对子进课堂等,不断练内功、做实功、出真功。聚焦课程创新,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善用“大思政课”理念,建立“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的多维教学体系,发挥经管法优势打造“同上同备同研一堂课”教学改革品牌等,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开拓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推进强国建设中展现财大的新担当新作为。

校党委副书记高京燕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中体现着我国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坚持守正创新,把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深讲透讲活,是实现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关键。要以锻造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铁军、大国良师为首要牵引,以六个“要”为遵循,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指导思政课教师涵育高尚师德、锤炼高超本领、上好铸魂育人关键课程。要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基本依托,以大视野、大场域、大叙事、大协同等新思维,突出思政课教学的社会表达功能、时代刻画功能、实践研究功能,在理论阐释上“讲准”,在认知认同上“说透”,在实践运行上“求新”,在落细落小上“求实”,说清楚讲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关系和实践方法,实现本体认知、情感认同、价值塑造的培养目标。要以形成思政课建设强大合力为重要保证,运用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协调的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促进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文化红课堂、生活趣课堂互动链接,实现校地馆园网场域交叠,建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新样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校新闻中心主任刘绍辉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职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一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依托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契机,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主旋律。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落地,增强网络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二是深化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品牌化建设。着力推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研究文库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五馆一园”校内实践基地育人作用,丰富和创新育人载体,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提高育人实效。三是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的育人作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奖评选,提升全校上下做好思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合力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校团委书记李曼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明晰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共青团将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聚焦主责主业,推动思政育人实现同频共振。一是坚持不懈地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团员青年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引导青年们夯实价值的底盘、精神的基座,让他们志气更高、骨气更硬、底气更足。二是坚定不移地增强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引领功能,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连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共青团实践教育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对青年思政引领的时代性、针对性、青年味。三是坚实紧密地结合学校正在深入推进的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工作,切实将一项项工作措施铺成引领青年学子担负时代重任的成长路径,助力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大思政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训龙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取得了系统性跃升,面临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形势新任务,该如何进一步扩容提质增效?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关心的思政课建设再次做出重要指示、给出答案。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思政课、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让广大思政课人使命感更足、方向更明、思路更清、信心更强、劲头更足。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一以贯之地深入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机制,探索人、史、时、事、理、物、景、文等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机理,打造“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品牌,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协同联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两个结合”引领统筹推进,不断构建起思政课建设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再展新气象新作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王红阳认为,思政课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关键在于讲好道理。第一,把道理讲深才能以理服人。“讲深”就是思政课教学中要触及道理的本质,体现理论的深度和厚度。要讲深道理就需要教师涵养深厚情怀,增强学术素养,吃透教材,做好思政课教学中的话语转化。第二,把道理讲透才能以理启人。“讲透”就是说理要透彻,回应学生困惑,让学生真懂、真信。把道理讲透,需要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以透彻的学理分析现实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重视授课的逻辑性。第三,把道理讲活才能以理感人。“讲活”就是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把道理讲活需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语言能力,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库,丰富课内外教学形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22级研究生闫晨阳谈到,在学习中深入了解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肩负起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的使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李江楠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受教育和鼓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不仅是一门门课程,更是我们拔节孕穗期的思想营养。通过思政课,我们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科学规律,能理性思考个体人生的价值意义,能拨开思想迷雾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我将认真汲取思政课的养分,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专业本领、注重实践锻炼,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新闻人。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审核:刘绍辉;编审:刘军;签审:刘绍辉)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加速实现文化研究新突破——《河南日报》就兴文化工程专访校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
下一条:学校召开2024年就业创业工作会议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