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文明关注  文明力量  文化校园  道德财大  制度建设  创建体系  学校首页 
  文明关注
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
守望信仰的高山
雷锋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底色
新华社评论员: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新征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疫一线,绽放青春
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
文明过节倡议书
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财大人财大事
当前位置: 首页>>道德财大>>财大人财大事>>正文
 
从善如流 不忘初心——访我校第二届校长教学质量奖获得者宋斌斌老师
2016-11-10 11:06 赵伟丽 张艺缤 李云梦 
[字号: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所赞誉的对象。他们都一样,都在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但他们也都不一样,独特的教学方式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我校第二届校长教学质量奖的评比落下了帷幕,循着优秀的事迹,本次我们走近了青年教师得主之一的宋斌斌老师。

宋斌斌来自经济学院,现任学院团委书记,主持课题8项,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也积极从事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多次获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三育人”先进个人,2014到2016连续三年获河南省学生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开设多门思政类、经济类课程,从教近十年来,他感触良多。

谦让即美德,美德即知识

在谈及获奖感受时,宋斌斌老师谦虚地认为,本次获奖既有实力,当然也不乏运气的成分。“这次比赛,很多优秀教师都把机会让给了年轻人,我感到无比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在采访过程中,他向我们提起了很多老师的名字,称赞他们的教学优秀并且推荐我们不妨去听听。谦逊的他并没有因为获奖而过分的欣喜,更多的则是多了一份对老教师和同事的尊重和钦佩。

宋斌斌说:“院里的老教师,还有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事给予了我不少启发,让我学到很多的东西。学习是一项终生的活动,从教以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尤其在与同事们的交流中我不断地积累知识、吸取营养,我要感谢很多前辈教师的真诚帮助,在我身边很多非常非常优秀的教师长期默默付出、辛勤耕耘,他们对学生的关怀、对职业的操守、对课堂的敬畏使我深刻领悟了什么才能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他们身上他看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光荣与崇高,从他们的身上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欠缺与不足。对他而言,这次获奖更多的是一份鞭策与激励。他感谢学校为教师搭建的“校长教学质量”奖这个平台。感谢在平台背后辛勤工作的专家委员会的老前辈,也感谢教学评价中心默默奉献的诸多工作人员。

学思结合,不罔不殆

宋斌斌老师在学生中很受欢迎,这与他的教学风格分不开,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宋斌斌的人格魅力——幽默风趣,即使是讲述专业的经济学知识都不会让人觉得乏味。“课内,如果用单调的语言来授课,是无法吸引现在这群个性迥异的大学生的。”所以,他将课堂内容与时事相结合,利用学生的关注点上课,将经济问题转变为当下热点问题,例如把供需问题引入当前房价过高这一现象中,在人多地也多的矛盾中,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具体而生动。他也很潮流地与同学谈起《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电视节目,这些内容与同学们的兴趣更贴近。同时,在课堂上,宋斌斌杜绝标准化,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他特别强调:“大学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已知的未来做准备:你知道未来要做什么,所以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训练。而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未来实际上是很不确定的,大学教育就是为这种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准备的,它是一种博雅教育,人文教育,即思维方式、眼光、视野、智慧和人格的培育。学生们走出大学校园后至少还有六七十年的人生岁月,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可以使你终身受益,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和应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在迷茫和纠结的时候保持冷静和从容。”课外,他更注重实践的作用,与学生打成一片,在第二课堂中,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提高学生的能力,“深得民心”的同时也让他了解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教授经济学课程的同时,宋斌斌老师还教授党课、形势与政策,又担任着院系辅导员工作。他认为大学教育中第二课堂的培养同样重要,每年他都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挑战杯大赛,让课堂上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走出象牙塔中的理论化、抽象化、理想化的世界,在实践中触摸时代、理解局限、感受社会、升华认识。宋老师说:“如果将大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喻为青年群体需要丰富的血肉,那么思政教育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教育培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是青年群体的筋骨。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道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此时的青年在身体机能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在心理和社会角色上仍然面临着迷茫与焦虑,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把握、前进的方向和价值的判断亟需加强。”而另一方面他也说:“对大多数大学青年来说,大学期间是他们融入社会前的最后学校系统教育时期,从学生角色到公民角色的转换和社会责任的培育更是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因此大学教育既要注重对青年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也要加强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团学队伍中的一员,能够在两个课堂上发挥作用,是我的光荣也是我的责任。”

大学之道,与时俱进

教师是一份奉献的工作,与宋斌斌老师的交谈中,听的出宋斌斌对现在工作生活的享受,但作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谈及教师这份职业是不是自己的选择时,他对我们说:“这份工作是一个机遇,一种选择,当然也是人生的缘分。”在与这份工作的相处中,他经历了从适应到喜爱和享受它的过程。高大上的理想更多的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并非人人都有这份幸运,但是做一行爱一行更是一种品性。

他还向我们提到“大学教育是一种氛围教育,数据显示本科生的平均工资高于专科生,研究生高于本科生。”有的同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并非每一个热爱自己专业的同学对每一门课都感兴趣。大学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自己。大学中有着各式资源,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如果将这笔资源充分利用,将是一份不少的收获。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学中的人,可能很不起眼,但可能他会有很高的见地,这里雅俗共赏,俗中透雅。近十年的教书历程让宋斌斌有了这样的转变和感悟。

宋斌斌谈到从教十年最开心最欣慰,同时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每年的教师节,因为那一天他总会看到学生们发来的短信祝福,感觉特别开心,他说这就像小时候收到鲜花、卡片,它不一定很贵重但它是一份心意,而且这种欣慰欣喜并没有随着岁月而递减。他还说这种快乐是教师这个职业独特的魅力,很庆幸这么多年来自己仍然保持着这份初心。

谈到自己的获奖,他感谢老教师的谦让和指导,感谢学校给予的机会,尤其是自己作为团学队伍的一员能够获得这份荣誉,也代表了学校对他们队伍工作的肯定与认可,更是对他们今后工作的鞭策和激励。在宋斌斌老师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神和不忘初心的优秀品质,也祝愿宋老师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打印]    [收藏]
上一条:我校学生在国际马拉松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条: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来访我校洽谈合作办学工作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