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文明关注  文明力量  文化校园  道德财大  制度建设  创建体系  学校首页 
  文明关注
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
守望信仰的高山
雷锋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底色
新华社评论员: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在新征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疫一线,绽放青春
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
动员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
文明过节倡议书
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创建体系
当前位置: 首页>>创建体系>>正文
 
宗教基本知识
2018-09-28 17:05  
[字号: ]

1.中国宗教概况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目前主要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伊斯兰教在7世纪传入我国。天主教在7世纪传入我国。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传入我国。鸦片战争后,依靠帝国主义势力和不平等条约,天主教、基督教取得在华传教特权,从此在我国获得了较大发展。

2.佛教的历史和基本知识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印度。之后,佛教不断向外传播,主要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经过印度北部、新疆传入我国腹地,唐朝时期传入西藏。南传佛教则以上座部佛教为主,通过斯里兰卡,传入云南。至今,佛教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

佛教传入我国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在我国主要有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三大分支,形成了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3.道教的历史和基本知识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它的产生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与世界其他大型宗教不同,道教并非是一人一时一地所创,乃中国历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结合而成之宗教。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获得进一步发展。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4.伊斯兰教的历史和基本知识

伊斯兰教诞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分两大派别,即逊尼派和什叶派。我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

5.天主教的历史和基本知识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新教(我国称为基督教)并称为基督宗教三大派别。“天主”一词是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后,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名称对其所信之神的译称。

6.基督教的历史和基本知识

我国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的是指16世纪马丁·路德发起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基督教新宗派,以及从这些教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众多宗派的统称,学术界常称之为新教,以区别于广义的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在内的基督教。

7.我国天主教、基督教的反帝爱国运动

天主教、基督教传入我国的历史,是同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权一直被外国传教士所掌控,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赢得独立,才为中国宗教的独立自办提供了历史机遇和现实基础。

1950年7月,以吴耀宗先生为首的40位基督教爱国人士联名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宣言提出,中国基督教的总任务是“拥护共同纲领,在政府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同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这一宣言和第一批1572人签名的名单,并发表了题为《基督教人士的爱国运动》的社论。宣言发表后,广大基督教徒热烈拥护和响应。截至1952年底,在宣言上签名的就有37万余人,占中国基督教徒总数的60%。从中国此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

1950年11月,四川广元县天主教神甫王良佐和500多名教徒,联名发表了《天主教自立革新运动宣言》,号召中国天主教徒“基于爱祖国、爱人民的立场,坚决与帝国主义者割断各方面的关系……建设自治、自养、自传的新教会”。同年12月25日,重庆《新华日报》全文发表了这个宣言。1951年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欢迎天主教人士的爱国运动》的社论,中国天主教界的爱国运动从四川迅速发展到了全国各地,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基督教、天主教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天主教、基督教中清除了帝国主义势力,割断了同外国教会的政治、经济联系,摆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教会的控制。从此,中国天主教、基督教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国庆节期间文明旅游、文明用餐倡议书
下一条: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