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上,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关系到我们的成败。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的比赛,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要付出的努力有多少!”我校法学院2012级学生、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优秀辩手钟媛在赛后感慨道。
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是由“十一五”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发起,“十一五”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校轮流承办的为推动国内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法学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促进“十一五”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校及其他国内法学院校的交流和沟通的竞赛活动。
6月9日,在武汉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中,我校法学院代表队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精心策划、团结协作,战胜东道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携手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并列获得团体二等奖,钟媛同学荣获大赛优秀辩手奖。
在接到本届模拟法庭竞赛邀请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法学院上下高度重视,并动员法学学子积极参与。从5月7日晚上开始,法学院共组织两次面试对百余名报名参赛者进行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考量,最终八名2012级的学子脱颖而出。在法学院层层严格的选拔中脱颖而出必然是幸运的,但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要经受的磨炼远远超出他们自己的预想。“感觉自己好像褪了一层皮!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一个字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局面发生转变,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准备比赛!”团队队长王飞飞说。
“看得出来,大家面试中使出‘浑身解数’的背后是积极、充分的准备,我们最后能被选上参加比赛真的很幸运也备感压力!”一名参赛队员说道。“在学院选拔的时候,我们基本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的,后来要接触的专业知识之复杂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不仅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要求较高,而且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挖掘和熟练运用的要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参赛团队的8名成员均为2012级法学学生,许多专业知识他们还没有全面、牢固地掌握,所以,他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于一个师生同心的团队则更是如此。
为了克服首次参赛经验缺乏、专业基础薄弱等重重困难,法学院多方邀请专家学者对队员进行培训,使参赛队员的专业素养在短时间内有了质的提升。法学院院长邸瑛琪教授也对团队成员进行指导培训,耐心亲和的态度、一针见血的见解,大大激发了每一名团队成员的斗志。“在我们模拟演练中,邸院长点评的每一个字都令我们受益匪浅!”钟媛非常激动地说。
在备战大赛的日子里,张建成等3名指导老师担当起导师兼“保姆”的角色。他们不仅指导8名参赛选手分析案件、完善文书、深入挖掘,还在生活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经常提醒队员们说话方式和着装礼仪等注意事项,甚至要每天喊他们起床、催他们睡觉、叫他们吃饭。在8名学生经过一天学习的劳累入梦时,几位老师还在仔细分析案件的来龙去脉,查看可能遗漏掉的要点。第二天早上起来后,赶快将新的发现和灵感认真记录下来交给学生。他们还带领队员去法院旁听正式的庭审,真实地感受法庭的庄重气氛和实际流程。这一切,只因大家心中有着共同的梦想。“我们想让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想让中国法治的天空更加明朗!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大赛的备战,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法律人才;从我们学校走出的法学学子也能有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更加坚定的法律信仰!”
由于对手都是来自全国各大名校的精英,尽管我校参赛团队已经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但队员们还是感到异常地紧张。第一天三场比赛下来,他们输掉了两场,被暂时淘汰。当天晚上,他们再次挑灯夜战,认真分析案例、总结经验。“我们要用一个声音说话!”指导老师张建成告诉大家。赛场就是战场,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导致全局的转变。在第二天的复活赛中,他们用一个声音说话,完胜大赛东道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场复活赛的全胜使我校团队最终获得大赛二等奖。
“闻一多先生说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当时心里想的全是案子应该如何进行公诉或控告,念的只有珍惜经历和努力尝试的信念。要是一直想着要多么好的结果,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成绩。”队长王飞飞说。她朴实的话语中映射出深刻的感知。珍惜培训过程中团队成员间的点滴磨合,紧抓每一次实战和尝试的经历体验,注重分析学习和赛场上的丝毫细节,或许这就是他们最终取胜的智慧所在,也是他们最丰足的收获。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用一个声音说话”!
面对未来更多类似于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这样的机会,钟媛爽快地说“给机会就上”!“法学专业知识最终要落于实务,空泛的法文条例本身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通过实战演练,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实施过程。我为法学院能有如此优秀的学生感到骄傲,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学向他们学习,向实战求教!”法学院院长邸瑛琪如是说。